邁達康高爾夫 Golfpoint 會員獨享點數兌換優選商品!
邁達康競標網 邁達康高爾夫旅遊 邁達康高爾夫LINE好友 邁達康高爾夫粉絲團 邁達康高爾夫全台門市 邁達康高爾夫印球區 邁達康高爾夫海外直送
• TaylorMade • PRGR
• Team Yoshimura • PING
• TITLEIST • ADIDAS
• Under Armour • NIKE
• V PLUS • ecco
• Bettinardi • HONMA
• BRIDGESTONE • OAKLEY
• KASCO • FootJoy
• MARUMAN • MAJESTY
• ONOFF • Cobra
• SUPERNOVA • PUMA  
邁 達 康 全 台 門 市
台北信義A8 台中新光
台北信義A9 台中大遠百
台北內湖行忠 台中公益
台北松江 台中軍福
林口美麗華球場 嘉義北港
新北板橋大遠百 台南永華
新北中和 台南裕文
新北大新店 高雄夢時代
桃園春日 高雄中華旗艦
桃園亞洲 高雄鳳頂
新竹中華 高雄澄清
台中環崇  
  產品搜尋 >> Search
關鍵字
10K MOI 的驚艷飛行!TaylorMade Qi10
Cobra_DARKSPEED 讓你超越一切!
2024 Adidas go-to 系列新品上市!
重力主義!2024 ONOFF KURO!新次元的飛行距離性能!
PING 史以來最直、容錯性最高!G430 Max 10K 一號木登場!
ECCO LT1 鞋款,採用超輕量、最先進的泡棉 提供出色的、回彈力和柔軟度!
Titleist Pro V1X Left Dash 高爾夫球
經典雅致風格 顏質與性能兼備!FJ 2024 Traditions 鞋款!
Majesty Royale 全系列!更強勁、更銳利、更遠距!

在帝王 Jack Nicklaus 和新帝王 Tom Watson 之後,Tiger Woods 成為了球壇的超級新星。

他在 1996 年晉身成為職業球手,翌年以最低桿數成為大師賽歷來最年輕的冠軍,搖身一變成為當代寵兒,全球捲起 Tiger Woods 旋風。及後,他與NIKE GOLF簽約,放棄 Titleist 的纏線球,改用NIKE GOLF的三層構造高爾夫球,帶領全世界踏進了複合高爾夫球的時代。

1996 年,Tiger Woods 晉身成為職業球手後,才十個月時間便奪得七個錦標賽冠軍,其中包括了大師賽, 21 歲便已成為 PGA Tour 巡迴賽史上最年輕的獎金王。

雙層構造高爾夫球在81年曾經掀起過一股熱潮,可是巡迴賽的職業高球手都認為這種球有很多缺點,諸如是感覺上不太好、著地後滾得很遠、難以掌握擊球距離之類。及後到了93年,雙層構造高爾夫球演變成為軟質雙層構造球;97~98年間出現了三至四層構造的球,擊球感和飛行距離都得到了改善。

不過當時候,仍有很多職業球手還是覺得多層構造球還未完善,仍舊使用繞線球。NIKE GOLF 在 98 進軍入高球用品界,2000 年開發出Tour Accuracy;同年五月,有見Tiger 使用複合實芯球在一年內奪得十個錦標,巡迴賽球手們都隨之全面轉用。

其中對實芯球影響最深刻的事情,是巡迴賽球手一直最支持的 Titleist 在2000 年秋天也不再對繞線球從一而終,緊隨 NIKE 推出 PRO V1。在拉斯維加斯邀請賽中,PRO V1馬上取得勝利,亦幫助Titleist旗下選手拿下好成績,這麼一來,代表繞線球的時代終結,複合實芯球的時代到臨。此後,Callaway RULE 35、Bridgestone Sports TOUR STAGE DOULBE SPIN 等受職業球手追捧的新球陸續登場。

新球得到巡迴賽球手支持的原因為它使用了Urethane (聚氨酯) 材質外殼。業餘球手較喜愛比較耐用的Surlyn材質球,不過Urethane則比較柔軟,能舒緩擊球時的震動,用Short Iron時還能加強倒旋性能,與複合實芯球的特性配合,造就了出色的飛行性能。

現時,實芯球幾乎都由以往的三層構造演變成五層。內裡每一層的的反彈性能都有增加,在飛行中持續產生倒旋,能在著地後馬上停下來。另外,它也讓擊球感變 得更好,優點不勝枚舉,相信這種球的性能在未來還會繼續進化。

自發售 13 年至今仍然稱王稱霸的「魔鬼球桿」

XXIO 自從於 2000 年推出以來,地位到現在仍然不動如山,成為了其他品牌的最大敵人,簡直就是一支「魔鬼球桿」。

2000 年以前,Callaway Golf 不再與住友橡膠工業繼續進口銷售代理合約,住友橡膠工業惟有自己開發出XXIO。但誰也沒想到,XXIO 能在過去十二年來屹立如山。

在 2000 年以前,住友橡膠工業是 Callaway Golf 的進口銷售代理商。然而,Callaway Golf 在 2000 年獨立後,住友橡膠工業便失去了 BIG BERTHA 這張「王牌」,於是惟有開發出 XXIO 來。當時第一代 XXIO 名為 TOUR SPECIAL XXIO,有著21世紀的意思,奈何好像沒有多少人能看得出來。總言之,住友橡膠工業對 XXIO 可謂孤注一擲,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XXIO 推出後極為暢銷,讓住友橡膠工業的煩惱一掃而空。XXIO球桿蘊含了住友橡膠工業的高明Impact Technology,包括讓誰都能以方形的桿面擊中球的 Auto Turn 設計、擴大了甜蜜區的面積,以防球手在打點上的偏差的 Auto Focus 設計;總括來說,它以科學角度讓球手更容易擊球,在當時獲得高度評價。

XXIO 除了得到球手支持,至今一直受到各專賣店全力支持,原因是 XXIO 堅持原則,每兩年才轉款一次,而每代新型號都配備讓人佩服的新技術,加上與時並進、不斷追求新鮮感,每次轉款都為球手帶來驚喜。

今年,XXIO第七代問世,究竟這個神話可以延續到甚麼時候?而假若神話破滅,哪個品牌會成功突圍?看未來市場發展依然十分有趣。

White Hot 2 Ball 改變了 Putter 桿頭的形狀。
超遠打的新型桿頭,構造成為球例特別著眼點。

ODYSSEY 在 2002 年推出一款設計嶄新的 Putter - White Hot 2 Ball;它的外形像一個木槌、正中線後方再加上兩個像白球般的東西。最古老的Putter 呈L字形的設計;呈 T 字型的因為入洞容易,經常讓球手贏得比賽獎金,故有「Cash in」外號;至於木槌形或是 PING 形狀(Toe & Heel Balance型)這些則是最常見的,外形雖然有點怪,不過因為甜蜜區面積很大、有穩定的方向性,連當時「球壇天后」Annika Sorenstam也使用這種 Putter,無怪乎引來全球關注。這款新穎的 Putter,更讓後來的 Neo Mallet 型 Putter 掀起熱潮。

回到 86 年,曾經有一款名為 PELZ 的 Putter (後來被裁定為違反球例而被禁用)、同年 Jack Nicklaus 也是靠一支超大桿頭的 Putter 贏得大師賽,但比起2004 年面世的那奇怪 Putter,還是小巫見大巫。自此,不管是外國品牌,抑或是日本本土牌子,特大桿頭、奇形怪狀,又或是 Neo Mallet 型的 Putter 層出不窮。

這些奇形怪狀 Putter 之所以大受歡迎,皆因優點多多,例如說甜蜜區面積變大了、能讓球手可以更舒適地推桿、使果嶺上的球速更快等...

無論桿頭的形狀如何,目的就只有一個-輕易地把球送入洞中。由於轉用這類型 Putter 的巡迴賽球手愈來愈多,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了熱潮。與此同時,特長桿身也出現了,當時患有運動障礙症的 Bernhard Langer 亦在 01 年亦開始採用配特長桿身的Putter。

還有,為加快果嶺上的球速,廠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把 Putter的重量設定在500g 以上。最近兩、三年,球桿又開始返璞歸真變回原來的大小和形狀,不過Putter 的設計和構造仍然是所有球桿之中最多樣化的。最近製造商就把 Putter 的焦點放在 over spin 性能、Insert 材質和構造之上,而回想在 90 年代初,以整塊金屬切割加工而成 Face 的 Putter,仍讓人記憶猶新,其表表者正是T.P. Mills。在14支球桿之中,針對 Putter 的球例是最少的,相信今後 Putter 的變化還會更多姿多彩。

2004 年間,從外國進口的 Putter,桿頭造型愈來愈奇怪。當中,三角形的有 Taylor Made Rossa Monza 和 NIKE GOLF BC OZ MALLET;像外圍包上鋼架的有 Scotty Cameron Fortuna 和Cleveland Never Compromise Voodoo......

回到 86 年,曾經有一款名為 PELZ 的 Putter (後來被裁定為違反球例而被禁用)、同年 Jack Nicklaus 也是靠一支超大桿頭的 Putter 贏得大師賽,但比起 2004 年面世的那奇怪 Putter,還是小巫見大巫。自此,不管是外國品牌,抑或是日本本土牌子,特大桿頭、奇形怪狀,又或是 Neo Mallet 型的 Putter 層出不窮。

瞬間掀起熱潮又突然間消失的奇形怪狀 Putter

PRGR TR Duo 的特色,是在桿頭冠部的複合構造中加上極薄的CFRP(碳纖維);當擊球時的衝擊受壓,利用冠部彎曲的力量,打出高彈道、低迴旋的球。

新近推出的球桿如 YAMAHA Inpres X 系列、Bridgestone Sports 的2013年版X-DRIVE 707 也運用了這項技術,事實證明這有助提升擊球距離。

此外,擁有超高慣性動量的Driver亦成為了高反彈球桿的代替品,這些Driver 的桿頭有的是四角形、有的是三角形,也有奇形怪狀的,例如:07 年 NIKE GOLF 推 出了四角形的 SasQuatch SUMO2、Callaway 的 FT-i;08 翌年有呈三角形的 Acushnet Titleist 907D1;五角形的則有Mizuno JPX A25。各種產品相繼推出,掀起了一股奇形怪狀桿頭熱。

標準Driver的慣性動量大約是 3800g/cm3,而 NIKE GOLF 在 08 年推出的SasQuatch Square 5900,一如其名,慣性動量就高達5900g/cm3!他們還嘗試研製慣性動量高達7000g/cm3的呢。假如慣性動量愈高,桿頭的轉動也會減少,換言之就更容易擊中球。而即使擊球位置有所偏差,球的飛行方向也一樣很穩定,球的飛行距離沒有顯著減少。高慣性動量球桿優點多,是業餘球手們夢寐以求的「神兵利器」。

可是,奇怪形狀桿頭的熱潮稍縱即逝,原來背後另有原因,一方面08年賽例限制了慣性動量,另外這種桿頭不只難看,也不好控制。桿頭的重心距離遠,雖然容易擊中球,但很多時都會把球打到右邊導致失誤。

特大的三角形、四角形桿頭,致使其他部分無法取得平衡,也難以把握重心距離。就以上的原因,那些外形太過奇特的桿頭也就徐徐消失了。現時的大型桿頭都標榜其慣性動量符合球例要求,並減輕Face和桿冠以求在配重上改善重心位置。以往在控制上的缺點,已大大得到改善。

 

 

1997 年,Callaway Golf 經過跟 Taylor Made

打了一場收 購戰之後,好不容易取得了

ODYSSEY。Callaway Golf 在 2002 年推出

「 2 Ball 」Putter 後,大大的改變了用家對

Putter 的選擇觀念。 

2001 年,Callaway Golf 推出 E.R.C II 。

這款產品的第一代 E.R.C,建立了高反

彈鈦金屬球桿的盛世。

1999 年, 日本 Shaft 推出了輕量鋼桿製桿身

NSPRO950GH,掀起了一股 Iron 桿身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