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層構造球的好拍檔,異軍突起的金屬和碳素桿頭。
踏入 1980 年代,雙層構造高爾夫球掀起了一個熱潮,而這個年代也跟 70 年代一樣,充滿了轉機。80 年,Taylor Made 推出了採用金屬桿頭的 TOUR BURNER,其實同類型的球桿遠在 1910 年底就已經面世。另外在 76 年,SANKEI GOLF 推出了日本首支鋁合金製 Driver - TSURUGI。
Taylor Made 的總部位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西南部的鋼鐵都市 Pittsburgh,故TOUR BURNER 所採用的新材質就被稱為“ Pittsburgh Persimmon”。新材質出現在翌年,在 PGA Show 裡已見 到 Wilson、Titleist 和 Lynx 等多個品牌急不及待推出同類型產品。
在日本國內,Maruman 最早知道這個消息而有所行動,並在 81 年推出了DANGAN。DANGAN 甚至比起「正宗」的TOUR BURNER 更受歡迎,必須提早兩三個月訂貨才能買到。83 年,Taylor Made 推出 TOUR PREFERRED,它讓狀態低迷的尾崎將司重振雄風,自然成為暢銷產品。

長度和大小成為開發重點
80 年代初有很多新公司紛紛加入高爾夫球具市場,例如:橫濱橡膠 (PRGR)、YONEX、ASCIS。它們從本來的界別中為高球市場帶來不少新產品,當中不得不提的是碳素桿頭;裝上碳素桿頭的 Driver 在 82 年下半年首度登場,當時原來有三個品牌想爭取這塊新興大餅,戰況也挺激烈的。
82 年 4 月,YAMAHA 宣布將會在同年 12 月推出全世界第一支碳素桿頭 Driver,不料 DAIWA 精工竟然在稍後宣布會搶先 YAMAHA 一步推出,結果最早推出碳素桿頭 Driver 的竟然是 Mizuno。
截至當年 9 月,大約有二十多個品牌宣布將會推出碳纖維桿頭 Driver;在金屬桿頭大熱的年頭,實在難以理解為何有那麼品牌把焦點放到碳素桿頭之上。
為甚麼金屬桿頭和碳素桿頭會同時變得那麼受歡迎,答案很簡單-雙層構造高爾夫球問世。這兩種桿頭的質地堅硬,不會像柿木那樣容易耗損,而且他們的摩擦係數小,加強了反彈力、減低了倒旋量,能輕易地打出又高又遠的球。金屬桿頭、碳素桿頭和雙層構造球都擁有超群的性能,並且在相輔相乘下,更加是如虎添翼。
83 年,YONEX、DAIWA 精工等推出了 Iron 用的碳素桿頭。YONEX 旗下職業球手船渡川育宏用後大吃一驚,還說沒想到 2 號桿也能打出那麼遠的球,一時成為 Iron 桿頭的佳話。到了 88 年,賽會栽決這種桿頭抵觸了球例(假如桿頭主要成分是金屬,加入碳原料之後會被視為混入了特殊材質,而不被認可),即使後來出現了改良型號,但熱潮已經一去不返了。到了 90 年代初,就連 Wood 用的碳素桿頭也沉寂了下來,逐漸演變成以金屬桿頭與鈦金屬作為桿頭材料。由小型金屬桿頭時代,演變成大型桿頭與特長。
桿身時代
舊式柿木桿頭的 Driver,標準的體績大約是 200cm3 左右、長度是 42~42.5 英寸。在當金屬桿頭出現後,其體績就變細了許多,還不到 160cm3,並且維持了這個大小好一段時間。隨著球手們愈來愈想把球打得更遠,桿頭體績逐漸大型化,桿身也變得更長。
PRGR 在 87 年打正旗號推出μ-240,標榜擁有特長的桿身,分別有 44 英寸的和 44.5 英寸長的兩款,宣傳口號是「長一寸,多飛 15 碼!」緊隨其後推出的有,CRANE GOLF ENA、桿身長達 47 英寸的 Cleveland Launcher。
今天,我們都在用特長桿身,可是當時尚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桿身加長後,Swing Weight 會變重,球手難以揮動;桿頭變小了,也使命中率下降。於是乎,μ-240 就採用輕巧的碳纖維桿身、大型的桿頭,如此一來便解決了特長桿身帶來的問題,同時也提升了擊球距離。
奈何加長桿身之後,桿頭體積還未有突破;儘管μ-240 的桿頭增大了,但仍未有超出舊時柿木桿頭的體積。基於技術性問題,那時的金屬桿頭很重,所以無法突破體積的限制。
1990 年,終於出現了曙光;Bridgestone 為尾崎將司設計了J's—一支配有大型金屬桿頭的 Driver。翌年,大型金屬桿頭成為了大趨勢:Callaway Golf 的 BIG BERTHA,體積為 190cm3;YAMAHA 的 TOUR PRO METAL,桿頭增加到 207cm3;當時的金屬桿頭起碼變得跟柿木桿頭一樣大。正當全球瀰漫著一股金屬桿頭熱之際,日本已經早著先機,開發出鈦金屬桿頭,醞釀著下一輪衝擊......
鈦金屬桿頭面世,特大號桿頭使飛行距離提升。
不管是業餘或是巡迴賽球手,都愛平易近人的 Iron。

1982 年7 月3 日,通商產業省批準日本高爾夫用品協會成立。圖為 1992 年 4 月,協會成立 10 週年念派對時拍的照片。由左起分別是水野正會長、松田綾子副會長和大西久光副會長。右圖中人是現任副會長別府幹弘先生。
1990 年,高木精工開發出全球第一個鈦金屬桿頭 Complete Titan 後,馬上成為焦點,翌年 Mizuno 也推出 Ti-110 和 Ti-120。因為不鏽鋼桿頭已深入民心,因此,當時就以「新金屬」作為鈦金屬桿頭的宣傳口號。隨後陸續有品牌推出鈦金屬桿頭,其中括了 Maruman Golf、ASCIS、DAIWA 精工、Bridgestone 和 JOY 等。鈦金屬桿頭初推出時並不普及,原因是廠家採用很普通的 6-4 鈦合金製造、加工技術又未到家,加上效率低,無法實現大量生產。故此,配備鈦金屬桿頭的球桿一支就要賣 25 萬日圓,Mizuno 的 Ti-110 則賣 18 萬日圓,價格極其昂貴。最大的鈦金屬桿頭充其量就只有 220cm3,跟加大的金屬桿頭其實差不多,而一般金屬桿頭才賣五萬日圓左右,所以鈦金屬桿頭不普及實在有其道理。
SEIKO 精工 ( S-YARD GOLF) 在 94 年推出 S-YARD T.301,掀起了鈦金屬桿頭的熱潮。當時的產品目錄這麼寫著︰「以精密方法鍛造,可削薄的地方削到最薄,桿頭的體積為 250cm3,但卻輕得驚人。T.301 的低及深重心設計能打出低倒旋量的高飛球,它的甜蜜點前所未有的大。大大的桿頭配上 45 英寸長的球桿,讓你盡情享受高球的樂
趣。」這段文字列舉了 T.301 的特徵,其優點遠勝金屬桿頭,而且僅售 8 萬 8 千日圓,因此在當時大受歡迎。
這支桿欠缺反彈性能,但特色是輕輕地擊球,球便飛得遠遠的,而且價格也很相宜。隨後還有很多價格相約而桿頭更超過 250cm3鈦金屬產品推出市面,如:PRGR Data Reverse SD Titan (270cm3)、Maruman GUINNESS Titan (258cm3)等。
雖然鈦金屬桿具有壓倒性的性能優勢,然而銷售上並未佔優。94 年推出的 50 款新型號當中,金屬桿頭佔 65.1%、鈦金屬桿頭佔了 21.6%、碳化桿頭則佔了 13%,從以上的數字可見金屬桿頭仍然是主流,碳素桿頭急劇衰退中。鈦金屬桿頭不敵原因主要有幾方面:比金屬桿頭起碼貴三萬日圓以上;日本在 90年代初開始經濟不景;美國仍然流行金屬桿頭等。
鈦金屬桿頭的 Driver 在 1995 年之後,逐漸在餘業球手間走紅。99 年,Mizuno 推出 PRO 300S 鈦金屬桿頭,使職業球手和低差點球手都肯定了大型鈦金屬桿頭的優點,鈦金屬桿頭終於主導著整個高爾夫球具界。隨後鈦金屬桿頭的研發著眼點,集中在增大桿頭體積與加強反彈性能兩方面。
下圖 : 1977 年,為促進姬路區高球業內人士友好和睦,植田登會長( 櫻高爾夫始
創人) 設立姬路總經理友好俱樂部。同年,俱樂部前往鳥取縣皆生溫泉旅行。

Iron 桿頭的主流: Cavity & Pocket 型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Iron 桿頭在構造上出現了大變化,Cavity Back 成為了 Iron 桿頭的主流;原來追溯到 75 年左,Wilson 1200 和 PING 的 PING EYE 已 採用 Cavity
Back 設計,可惜主流依然是 Blade Type。
進入 90 年代,Cavity Type 快速增加,到了 92 年連尾崎直進、金井清一和眾多男子職業球都轉用 Cavity Type。翌年,海外頂級職業球手諸如 Wilson 旗下的 John Daly、Maruman 旗下的 Ian Woosnam 和 Curtis Strange 也都愛上了 Cavity Back,人氣之高可謂一時無兩。
根據本刊 94 年就 Iron 新型號的調查結果,Cavity Type 佔了 64%,壓倒性地主導著市場,至於 Normal Type 和碳化桿頭僅各佔 14%。雖然,Cavity 類型的 Face 變薄了,影響到擊球感,但是它的優點是 Sweet Area 擴大了,無需用力就能把球打得更高的特性成為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