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達康高爾夫 Golfpoint 會員獨享點數兌換優選商品!
邁達康競標網 邁達康高爾夫旅遊 邁達康高爾夫LINE好友 邁達康高爾夫粉絲團 邁達康高爾夫全台門市 邁達康高爾夫印球區 邁達康高爾夫海外直送
• TaylorMade • PRGR
• Team Yoshimura • PING
• TITLEIST • ADIDAS
• Under Armour • NIKE
• V PLUS • ecco
• Bettinardi • HONMA
• BRIDGESTONE • OAKLEY
• KASCO • FootJoy
• MARUMAN • MAJESTY
• ONOFF • Cobra
• SUPERNOVA • PUMA  
邁 達 康 全 台 門 市
台北信義A8 台中新光
台北信義A9 台中大遠百
台北內湖行忠 台中公益
台北松江 台中軍福
林口美麗華球場 嘉義北港
新北板橋大遠百 台南永華
新北中和 台南裕文
新北大新店 高雄夢時代
桃園春日 高雄中華旗艦
桃園亞洲 高雄鳳頂
新竹中華 高雄澄清
台中環崇  
  產品搜尋 >> Search
關鍵字
10K MOI 的驚艷飛行!TaylorMade Qi10
Cobra_DARKSPEED 讓你超越一切!
2024 Adidas go-to 系列新品上市!
重力主義!2024 ONOFF KURO!新次元的飛行距離性能!
PING 史以來最直、容錯性最高!G430 Max 10K 一號木登場!
ECCO LT1 鞋款,採用超輕量、最先進的泡棉 提供出色的、回彈力和柔軟度!
Titleist Pro V1X Left Dash 高爾夫球
經典雅致風格 顏質與性能兼備!FJ 2024 Traditions 鞋款!
Majesty Royale 全系列!更強勁、更銳利、更遠距!

日本高爾夫球具的起源
神戶高爾夫俱樂部開幕二十多年後的昭和時代初期

眾所週知,日本高球起源於 1903 年一英國商人 Arthur Groom 在六甲山創立了只有四個洞的神戶高爾夫俱樂部開始。不過說到日本高爾夫球具的起源,則要再延後到 20 年後的昭和時代初期。

日本第一個 Iron 桿頭於1930 年開始製造。話說當時兵庫縣的三木市有一位松岡文治先生,他的工作是在五金工業試驗場裡研究鋸和鑿之類的木匠工具。某天,他看到從英國入口的桿頭感到十分好奇,當時的他連球桿是什麼都不知道,但藉著福井覺治和宮本留吉等職業球手的幫助,兩年間不斷嘗試,終於成功製造了日本第一個 Iron 桿頭。

翌年(1933 年),松岡在森田清太郎的幫助下設立了日本高爾夫球具製作所,而森田期後也設立了森田高爾夫。雖然,當時日本的高球活動仍處於始創期,但還是有很多職業球手不斷向松岡下訂單。及後美津濃 (即現時 Mizuno )也在兵庫縣尼崎設立了球桿製造工場,並創建了 STAR - LINE 品牌......從此,日本球桿製造商就以關西為中心,建立起高球工業。

早於 1930 年,Dunlop ( 即之後的住友橡膠工業、SRI Sports) 在日本國內開始生產高爾夫球,而 Bridgestone 則在 1935 開始生產高爾夫球;1936 年,埼玉縣的島田高爾夫製作所帶頭在日本生產鋼製桿身;就在神戶高爾夫俱樂部創立三十多年之後,純日本國產的球具便全面出現了。

如果要追溯日本高球產業以前在世界發生過的大事,可以由 1915 年左右、高球活動風靡美國開始說起。那時候是高球界是天王巨星 Bobby Jones 稱霸的年代,而他正是 Walter Hagen 和 Masters 的始創人。當年處於一片高球熱之中的美國甚至想要超越英國,傾力於高爾夫球具的研究和開發,務求製造出創新的球具。1914 年,Bristol 公司首創出世界第一支鋼質桿身。

有一件事相信會讓大家感到意外—每場比賽不可使用超過 14 支球桿,和不得使用特殊形狀球桿的球例,原來是到了 1938 年才開始實施的。在此之前,球手不論使用多少支球桿或者形狀有多特殊的球桿也不算犯規。而這規例在日本出現高爾夫 35 年後才實施,實在令人感到意外。

10 家外國品牌、24 家日本國產品牌同時現身創刊號

踏入 50 年代,美國的 Mac Gregor 推出了M43、TOMMY ARMOUR 693 等多款著名球桿;到 60 年代後期,Wilson 和 SPALDING 也推出了好些如今被稱為「名器」的經典名作。現代的球桿,雖然已由木製演化成金屬製,但很多設計仍是以當時的球桿作為參考。10 家外國品牌、24 家日本國產品牌同時現身創刊號本誌《全球高球用品綜合指南》的前身-《世界高爾夫球桿》於 1963 年創刊。

現任會長勝山將英懷著一個信念


要把每年在全世界推出的高爾夫球用品都網羅在一本書之中,並將其歷史功績留傳後世,因而出版了《世界高爾夫球桿》。創 刊 號 之 中,外 國 球 具 品 牌 包 括 Wilson 、SPALDING、Mac Gregor、Power Bilt 和 Slazenger 在內一共有 10 家。在創刊的前一年,隨著貿易自由化,外國品牌紛紛進入日本。另一方面,美津濃、有賀高爾夫、丸善、赤木高爾夫等 24 家日本品牌的最新球具都一一刊登在雜誌之上。50 年過去,書中介紹的品牌有些依然屹立不倒,有些已被時代的風浪所淹沒了。

當時書內介紹的都是各品牌引以為傲的最新產品,不過和現代的產品相比自然是天淵之別。那時候的球桿,跟前一年的型號相比,在材質、功能和構造等等各方面都沒有甚麼改變。當時的桿頭以柿木製造為主流,而 Wilson 則以木夾板製造桿頭;Iron 方面,都是以軟鐵鍛造的 Blade Type (刀背外型),雖然從外表設計上可看出差異,但它們的功能和構造跟前一年的型號有甚麼分別就不得而知了;桿身一面倒的以重型鋼材製造,一支Driver 大約重 375 g,就連現在的職業球手都無法駕馭。

高球用品在當時需求突然激增,最主要原因是東京奧運將在翌年 ( 1964 年)十月舉行,日本經濟洋溢著一片繁華景象。回想當年,由東京到新大阪的新幹線正在建設中;名神高速公路因汽車普及化下而開通部分路段;東名高速公路也在興建之中;大集團大規模地在城市招募員工,到處都是年輕人,充滿活力。還有日本的第一條行人天橋當年也在大阪站前竣工,這些都是有趣的歷史插曲。

另外,高爾夫球場陸續落成,會員數量也如預期一樣增加,惟一的問題是球僮嚴重短缺。本指南創刊時,日本從戰敗中完全振作過來,人們都充滿活力。有很多企業都在那時候把握時機投身到高爾夫界,並運用最新技術開發球具用品。

紀念神戶高爾夫俱樂部開幕而製造的原創高爾夫球。
當然,那時用的是 Gutta Percha 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