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達康高爾夫 Golfpoint 會員獨享點數兌換優選商品!
邁達康競標網 邁達康高爾夫旅遊 邁達康高爾夫LINE好友 邁達康高爾夫粉絲團 邁達康高爾夫全台門市 邁達康高爾夫印球區 邁達康高爾夫海外直送
 
● 精采主題 >>
2004 年 創 刊 號
 
  45年來的偉大教學理論與示範
幫助球友打得更好且更為享受高爾夫,一直是本刊的首要宗旨。很幸運的,我們 有來自各界的專業協助。
透過本刊頁面發表教學主張的教練名單,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教練名人堂,列舉幾 位如Harvey Penick(潘尼克)
、John Jacobs(傑寇斯)、Homer Kelly(凱立)、Jim McLean(麥克林)、Jim Flick(福立克)與Dave Pelz(培爾芝)。我們也向最佳 球員們尋求指導,從the Squire(莎拉森)、the King(帕瑪)、the Golden Bear(尼
克勞斯) 而至the Walrus(史達樂)與 the Shark(諾曼);另外還有,Seve(巴 列斯特羅)、Gentle Ben(克蘭蕭)、Curtis(史川奇)、Jake(博奇)、Freddie(卡 波斯)、Sergio(賈西亞)與Annika(索倫斯坦)。接下來是 我們所刊登過的一些精采教學內容,它們像是一個論壇,回顧著本刊的 歷史與所有的高爾夫理論。
 
.............................................................................................................................................................................
 

X-因子是擊球距離的關鍵
Jim McLean, 1992年12月
透過Michael McTeigue所主導的測試,運用了SportSense的揮桿動作訓練機,這 篇文章證明了,球要打得遠不在於你的揮桿有多大,而是你所形成的阻抗力有多 少。
「創造力道的關鍵在於,臀部相對於上半身的阻抗力,意味著臀部的轉動是要受 限制的。想要做出強力的轉動-而不只是大轉動,上半身的轉動幅度就要大於臀 部的轉動幅度。這就很像是一支彈弓:你把橡皮筋越往後拉,石頭就可以飛得越 遠。」

 
.............................................................................................................................................................................
    冠軍診斷室:Jimmy Demaret(迪馬瑞
1959年4月
本刊從第一期開始且之後超過30年的時間,我們都會請來一位頂尖球員來回答 讀者的問題。以下是Demaret的一個幽默回答。
問題:我的1號鐵桿打得不太好。球飛出約235碼,然後往右下墜約八碼。我該 怎麼辦?--A.E.「Scotty」Hamley, Birmingham, AL
回答:轉職業。
.............................................................................................................................................................................
  新發現:你可以打拜怯場
Debbie CrewsS博士,2001年3月
為何人們會手軟?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的Crew博士,在她的 報告中找出人們在面 對壓力推桿時的腦部活動。這些發現 為她贏得本刊的高爾夫科學獎,這個獎項是 為高爾夫教學 的創新研究而設立的。
「當壓力增加時,怯場大部分是發生在左腦(負責分析的 部分)。『我在做什麼?』 或是『我的推桿動作如何?』 這一類的想法通常會引來麻煩…..想像與目標的知 覺是來 自於右腦(負責創意的部分)。不會怯場的球友其腦部的 活動量也會增加, 但會是均分於左右腦兩部份。」
 
.............................................................................................................................................................................
 

職業球員絕招:5號木桿不需掃擊
Gene Sarazen(莎拉森),1969年4月
早在本刊選定全美百大教練之前,我們已請來各地球師與偉大的球員來提供打球 建議,其中包括 1935年的名人賽冠軍Sarazen(上圖)。Pro Pointers是我們使用 最久的系列報導,現今則改名為Tour Tips。
「想打好這支重要的球桿,球擺在對齊左腳跟線,下桿時更垂直地打下,好似你 是在打鐵桿,而不是像3或4號木桿的打法。」

 
.............................................................................................................................................................................
 
第一個揮桿連續圖:Doug Ford(福特)1963年2月
這位1957年的名人賽冠軍是本刊第一位
拍攝連續動作 的球員。

 
 
 
.............................................................................................................................................................................
 

終極人體揮桿 Ralph Mann與本刊編輯群,1985年6月
「先以高速攝影機拍下以下球員的動作,Nicklaus、Palmer、Ben Crenshaw、Mark O'Meara、Hale Irwin、Lanny Wakins及其他許多球員,電腦再加以測量、比較、 分析與分段,然後基於這些球員的動作創造出一個揮桿模式,或者稱為『完美』 的揮桿…..下桿的啟動是由臀部開始,而不是雙臂…..雖然雙臂居主要地位,卻是 利用離心力來回正桿面觸球….但是頭仍然留在球後的原始位置…..肚臍應對象 目標左側(收桿時),並非像大部分人所想的正對著。」

 
.............................................................................................................................................................................
  研究:職業球員所知到的
Michael McTeigue,1996年12月
「職業與業餘球員的最大差異之一是,揮桿時身體側彎的程度…….職業球員在 回轉的一開始,脊椎便往右臀方向彎。這有助於他在觸球時達到更多的右側彎。這個右側彎可以讓桿頭下掉,從目標線的內側 接近球,這是較佳的桿頭路徑。」
 
 
  職業球員(右圖一)在觸球時比業餘球員(左圖二)脊椎彎曲更多。
.............................................................................................................................................................................
 

機械人示範完美的推法 1983年5月
自從1982年加入我們後,短桿大師Pelz(培爾芝)已將觸感是與生具來的說法 給推翻了。Pelz將科學的方法帶進高爾夫教學,並證明那句古諺是一個迷思。他 使用這部叫做Perfy的機械人,解開了推桿的一些真相。 「如果你的雙手精確地設定在肩舺骨之下,好像Perfy所做的動作,並使用一個 真正的鐘襬動作,桿頭直上直下地推出,桿面方正於目標物。這種推法有幾種好 處。你不必以手腕動作來達成良好的推桿路徑。通過觸球時前手臂不需翻轉來保 持桿面方正,不必去擔心球所襬放的位置。」

 
.............................................................................................................................................................................
    推桿的驚人真相 1995年4月
「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球友只看到真正轉折量的25%或30%,然後再用操控 的方式達到約85%或95%。為何?…(例如)你的意識『看到』六英吋的轉折…. 然而,你的下意識知道真正的是接近24英吋….看著最高的轉折點,考慮大概是 要兩倍,那就再多加一些(原來的瞄準線至洞口中央),接著瞄向新的最高點。」
 
.............................................................................................................................................................................
 
  哪一種方式是對的?太多的C並不好
Paul Bertholy,1981年6月
現今的許多揮桿基本動作,與400年前蘇格蘭牧羊人的並無不同。但有些時候, 一些似乎是鐵律的理論卻證明是錯的,像是1970年代的反C形收桿。「C形收桿的重要性,是因為在一個良好的揮桿中,它反應了兩種重要的下桿動 作-以下半身來啟動下桿,頭部反轉以使得通過觸球時上半身留在球後…..你在 送桿時,頭部與上半身也要像觸球與送桿時留在後方那麼多嗎?當然不必,除非 你不在意背部會受傷…..幾乎所有職業生涯很長的偉大球員們,收桿時都會釋放 背部的一些壓力,因而身體站得比送桿時挺直。」
 
.............................................................................................................................................................................
  高爾夫的現代五動作
Gary Smith, 2000年2月
「最重大的趨勢是從『小肌肉揮桿』轉移到『大肌肉揮桿』….其它的還有,強 勢握桿、簡短的手臂揮動、上桿時臀轉最小且肩轉至最大,與挺直式收桿。」

 
 
*資料提供 GolfMagazine高爾夫雜誌 >> 更詳盡的內容都在本期 GolfMagazine雜誌
● 列印訂閱單>>